郎潛紀聞 (清)陳康祺 著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3927.html
●目錄
出版說明
初筆
序
卷一
1 穆宗登遐
2 咸同二朝宰相
3 總理衙門
4 同文館
5 喇嘛教
6 八旗駐防將帥功績
7 咸豐八年科場案
8 保舉之濫
9 溫壯勇公守六合縣
10翰林編檢掛珠之始
11沈侍御諫罷重修圓明園
12聖祖親征厄魯特
13王文端清節
14壽民壽婦
15伊緜谷
16四庫書成朱學士實其先河
17戊辰至丁丑五科狀元名合五行
18滿漢大學士員缺
19順天府之知愧堂
20上書房
21荷戈紀程、莎車行記
22本朝諫臣
23文宗納言
24王文恪公尸諫
25曾文正公知人
26潘文恭公相業
27潘文恭公福祉
28礮墩禦夷
卷二
29全謝山不得與鴻博試
30軍機處行走
31賜紫禁城騎馬
32與特科之難
33深宮祈雪
34開捐之始
35文勤公奏免廣東廚房米宮眷米
36湯文端左文襄為諸生時留心人才
37孫文定公奏請國子監立經義治事齋
38裴宗錫疏請直隸栽橡樹飼蠶
39沈端恪公恩遇
40翰林院掌院學士
41更定先賢配享位次
42耗羡歸公
43主事學習行走期滿分三等引見
44擇詞臣入備顧問
45王文簡公不徒詩學著名
46花翎鄭重
47賜鄭克塽公銜
48開捐免保舉例
49賜爵
50總督封將軍
51世宗崇奬忠節
52刑部覊係人犯章程
53江蘇分兩布政使
54擬舉行三老五更禮
55朱文端遺疏請永杜加賦之議
56封贈之典
57本朝西江理學
58怡賢親王奏營田事例
59大考升降之例
60李文貞公奪情
61舉優生
62知州改授編修
63知縣擢升臬司
64知縣行取
65俄羅斯踞雅克薩城
66孫淵如洪稚存氣節
67方恪敏公不納故友孫女為妾
68兄弟同官閣學
69祕閣曝書
70五鳳齊飛
卷三
71翁文端祀竈詩
72順天鄉試正考官以前科狀元充當
73講幄得人
74歸宮詹等闈中誓神文
75蔣清容感激知遇
76孫文靖疏薦陶文毅
77孫文靖奉請黃忠端崇祀孔廟
78蔣徵士書十三經
79難倒彭元瑞
80滄浪亭五百名賢祠
81翁壻何須迴避
82羅侍郎奏對之敏
83張船山風節
84金臺書院
85翁方綱精清書
86命詞臣繕錄昭明文選
87考試差名次不揭曉
88新進士簪花禮
89籍隸畿輔者不充順天鄉試考官
90翁覃谿重赴瓊林
91京師書肆
92小蓬萊閣
93金石之學
94主司夢人送香櫞
95周太學白丁香詩
96殿廷槖筆閤門賜貂圖
97新進士赴國子監釋奠禮
98編檢賜禁中騎馬
99高宗御經筵
100諭中外臣僚各舉所知
101烟波釣徒查翰林
102傅雯指繪
103臨雍講學
104杜文正公恩遇
105曾文正得俞太史卷
106馮山公撰恨不見彭公敘
107康熙朝諭九卿舉廉吏
108陸清獻餽巡撫壽儀
109余杜白齊名
110顧亭林先生峻厲
111顧亭林先生勤學
112三大奇書
113一統志
114詞臣不願作主考
115衡文巨眼
116從祀聖廟
117甄別各省學臣
118邵嗣堯與陸清獻齊名
119褒揚廉節
120張文端清操
121國初學政不差翰林
122田山薑侍郎
123陳亦韓先生
124石殿撰能闢邪說扶名教
125湘潭劉侍御
126射虎川
127吴和甫少宰恩遇
128張文毅孫文節殉難
129錢補履
卷四
130江蘇藩署廳事額
131林文忠臨歿大呼星斗南
132張武壯公病歿潯州
133靈石何氏之遺澤
134薦校順天鄉試
135湖南老人
136葉文敏因逋賦一釐左遷
137四星聯珠日月合璧
138碧螺春
139蘇州治平寺淫僧案
140育嬰堂
141紅豆書莊
142崑山徐氏傳是樓
143楊彭嶺
144錢文端公有知人鑒
145錢文端公少時之貧
146谷應泰得陸清獻卷
147陸清獻留心經濟
148魏敏果薦陸清獻
149陸清獻勸民早完錢糧
150吴源起薦陸清獻語
151陸清獻居喪禮
152九卿公舉廉吏
153陸清獻不謁明珠
154陸清獻勸盜文
155薦主不用師生禮
156陸清獻歿後猶受知君上
157國子監古槐
158常熟多畫師
159陳清端公清操
160勦夷諭
161桐城方氏仕宦之盛
162吴省欽薦王曇能作掌心雷
163成都府禮殿畫像
164學院學道之分
165河道總督駐節之所
166王世銓分校得士之盛
167兄弟相繼督學一省
168曹侍御以劾和珅家人得追贈
169曹侍御請建辟雍於國子監
170訓導特授知州
171宛委別藏
172崑山三徐
173段大令居喪哀毀
174莊侍郎廉鯁
175侍衛
176王文簡公言人所不敢言
177翁學士視學之久
178粤東亦有西湖
179九十九歲應試
180減糧賦
181國初諸僭逆錢文
182閻徵君古文尚書疏證
183陶篠奏建義莊得補實官
184阮文達公拯嬰法
185學政不得監臨
186和珅蒙恩眷之緣
187賑粥良法
卷五
188圖理琛異域錄
189托時等使俄羅斯
190圖理琛使俄羅斯
191楊中丞精相術
192吴山尊夫人贈行詩
193楊簡侯分校得士
194崑山徐氏科名之盛
195三世四翰林
196四世翰林
197桐城張氏六代翰林
198國初衣冠尚沿明制
199軒轅誥
200春聯
201朱竹垞詠史詩
202滿洲可稱珠申
203曼珠即滿洲之轉音
204盛京內務府所藏典訓宗器
205官逼民反
206復還國初親王始封爵號
207怡賢親王恩眷
208駱文忠姪孫得蒙恩蔭
209婦人得謚
210筆帖式
211改鐫墓碑
212承政參政
213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特旨昭雪
214給謚鄭重
215擬謚之例
216親郡王配享太廟者
217滿漢文武大臣配享太廟者
218毛西河穿鑿
219學問從餖飣得來
220淮上三子
221郭大臨
222吴俗三好
223張文端惡馬弔
224名刺不用拜字
225湯文正薦陸在新
226追念李文勤公勳勞
227國初清語官號
228輔政四大臣顧命八大臣
229大襄毅公小襄毅公
230畿南三才子
231聖祖不寶遠物
232東京盛京京師
233世祖閱明孝宗實錄
234沈文恪請罷流徙烏喇新例
235丹魁堂
236宣宗立文宗為太子事
237季仙九考試皆遇三數
238定逢五視朝之制
239蔡總兵請修築邊牆
240禁奏摺媚茲語
241建先蠶壇
242增四川總督
243國初慎重巴圖魯勇號
卷六
244會試及順天鄉試欽命題目之始
245乾隆丁丑科會試
246介少宗伯充會試總裁
247江南鄉試改期
248康熙癸卯科江南鄉試得人之盛
249康熙丙午科頭場試策五道
250江蘇安徽分省取中之始
251鄉試覆試之始
252外省駐防生員準入鄉試場
253陸建瀛請以性理論試士
254捐輸加學額
255殿試引見不到降甲
256翁心存不得狀元
257康熙丁巳科鄉試止四省
258副榜準作舉人
259鄉試展期
260趙閬仙督學風節
261不失鵠齋
262方勤襄公三大榮遇
263同知丁憂服闋仍在軍機行走
264李申耆少時博學
265許貧民挑賣官鹽
266三壽母
267黎太守母堅守郡城
268陳文簡與高文恪聯譜
269宋夫人議論矜貴
270陳文勤公為百姓哭
271王文端公欲用藥殺和珅
272謝啟祚耋年登第
273乾隆戊戌科主試者多狀元
274布衣賜三品服
275重賜及第
276朱潘兩檢討被劾
277世家科第之盛
278澄園八友
279四花佳兆
280五老會
281飛龍畫軸
282扶鸞書三魁字
283潭柘寺銀杏
284唐確慎公理學
285塞宴四事
286科場佳讖
287馬維翰風骨
288京曹沉滯
289冷廟龍王
290五徵君
291京師諺
292吏部四司喜怒哀樂
293直隸不直奉天無縫
294龔尚書愛才
295徐枋峻潔
296計甫草逸事
297教職入上書房
298遼東三老
299張學士制聖門戒律
300海內三隱
301梅文鼎以算數被恩遇
302聖祖精於算學
303臧在東經學
304年大將軍與內閣公文
305部院各衙門值日
306翰林院詹事府
307站山子
308諫止封禪
卷七
309閩浙水師攻勦蔡牽
310畢阮二公締姻孔氏
311巡檢賜謚
312松下書寮
313道光間殉難各員
314四鎮守舟山
315聰訓齋語多格言
316乾隆朝已重字不重文
317和御製詩韻
318文章名世南北齊名者
319畫狀元
320顏中丞母發倉粟賑饑
321顏制軍奏罷福建貢荔
322壽同春以布衣復淡水廳城
323嵇封翁忠義有報
324嵇文恭公謹小慎微
325曾文正公不禁秦淮燈舫
326王少司寇榮遇
327推恩錫類
328亭林先生壽序
329吴君苑為國子祭酒
330庶吉士教習一年授為科道
331設四川總督之始
332爛麪胡同
333金哥哥來典試
334錢文端叔姪典江西試
335毛三瘦
336神風助順
337謝金圃憐才愛士
338皮船渡水
339按察使奏參布政使
340呼輿入西華門
341李映碧侍御
342公卿大僚惑於左道
343潘文恭公童試時對
344西湖龍井寺
345葛壯節父子名將
346陸清獻和平篤厚
347生員不葬親者不許科舉
348蔡文勤為年羹堯所薦
349通志堂經解
350西域聞見錄
351管侍御擬劾和珅
352黃華知己
353父子視學山東
354朱筠朱珪
355別試迴避
356翁覃溪學士為王文簡作生朝
357翔鳳閣
358四書題詩題同在首場始於乾隆癸卯順天鄉試
359省皁脂錢
360五客話舊圖
361穆如清風
362西林覺羅氏仕宦之盛
363左舍人薦江忠烈
364左舍人精占驗之學
365燒車御史
366聖祖愛董香光字畫
卷八
367京師書攤
368部曹得與清祕堂校書
369儒官韻事
370三世翰林
371文淵閣藏書用御寶
372三家村
373機聲燈影圖
374禮烈親王所乘馬
375作官須從牧令出身
376林文忠公制一怒字
377彭雪琴小孤山凱旋詩
378濰縣相國
379五經試士
380夢三大錢
381士大夫制行之岸異
382孫徵君講學
383薛祭酒薦孫奇逢
384美授
385蘇門三賢
386顧閻李諸公之撝謙
387北學南學關學
388李二曲
389康處士
390浙中三毛
391王李遺風
392甘露軒白雲樓
393刑部白雲亭
394吴薗次之風義
395嚴武伯不愧古之義俠
396梁山舟
397秦小峴會試知貢舉之異數
398松陵四君畫像記
399顧千里校書之精
400札什倫布
401熱河地名
402慶雲石
403飛燕捉天鵝曲
404避暑山莊
405薊州郝氏
406戴文節公書畫
407太常仙蜨
408麟見亭數見仙蜨
409道光六旬萬壽停止慶典
410稼穡艱難
411紀文達不沒人長
412儒官榮遇
413蜣螂代硝磺水銀治鉛傷
414紀文達公逸事(二則)
415瀋陽范氏
416都門八古蹟
417窑變觀音
418拈花禪寺
419溫典史殉節
420非科甲人員不得與聞秋讞
421戴文節張文節
422嘉勇貝子
423窮通翁
424大學士兼經筵講官
425開捐增置通州倉厫
426孝惠皇太后升祔議
427太倉相國有人倫之鑒
428武虛谷杖和珅番役
429紀文達撰恭進四庫全書表
430濰縣令之清操
卷九
431方侍郎勉李文貞語
432高宗以雞雛待飼圖墨刻頒賜直省督撫
433兄弟四人同案入學
434會試總裁及順天主試員數
435金陵士大夫節烈
436涂侍郎遭遇之隆
437增聖廟從祀
438俞編修文廟祀典議
439曹劍亭劾和珅
440破敗書厨
441崇祀關公
442光緒四年晉豫旱災
443光緒四年因旱災下詔求直言
444父子連科典試一省
445宛平劉少司空子孫之盛
446二老垂綸圖
447朱屈酒樓題壁
448崑山徐太夫人教子之嚴
449王漁洋得賢耦
450阮刻十三經校勘記
451翁學士摹刻石經殘字於南昌學宮
452三閨秀有功列女傳
453全謝山淡於宦情
454道光二年粤東大火
455雷翠庭副憲雅量
456國畜
457翁學士晚年目力之勝
458董文恭公脂麻上書天下太平四字
459戴文節公熙以書畫受知宣宗
460道光乙巳朝考題
461雍正初年瑞應
462陽曲令沈某祈雪
463月選官許條陳時事
464世宗崇祀至聖
465義賑蒙奬
466大儒有益鄉國
467二十四福堂
468京官乘輿
469乾隆初年太學得人之盛
470官瑜卿莊元仲之學問經濟
471朱鶴齡專精著述
472沈端恪公遇事敢言
473四大布衣
474某尚書請禁王漁洋朱竹垞查他山三家詩
475乾隆癸丑英使覲見
476高宗邃於音律
477開倉賑恤
478竇總憲泣辭奪情
卷十
479管侍御秋獮紀事詩注
480聖祖稱湯西厓為詩公
481竇東皋為和珅書扇
482王漁洋不為明珠壽詩
483軍機處行走用全紅帽罩
484內閣中書掛珠
485李松雲以麥浪詩受知高宗
486忠義之報
487曾文正公請復日講舊典
488武職無三年終喪之制
489朱士彥得謚文定
490禁溺女之報
491部民保留地方官
492黃河水信
493舒鐵雲孝廉
494三人同心方奏膚功
495程文恭公奏止巡幸湖州
496坊局升遷之滯
497耆年科第
498阮文達公普濟堂章程
499費武襄公斬番僧
500費武襄公防黷武窮兵之漸
501孝賢純皇后慈儉
502輔國公永璥善鑒別書畫
503信莊郡王莊慎親王同年月日生
504陳文肅公入相之早
505高郵王氏不徒以經學著名
506榮恪郡王勸仁宗速回京師
507國初與俄羅斯立約不強之修表納貢
508文武移易
509三文敬公大節不苟
510破除滿漢之見
511長生殿傳奇
512崑山鉅族
513前輩待故人子弟
514陳司業別號舍文
515趙宮贊秋谷
516今昔稱謂之殊
517重宴瓊林
518博晰齊之頹放
519玉堂歸娶圖
520江蘇臬署聯
521諸羅改名嘉義縣
522艮齋雜說之蕪陋
523宴會祝詞之濫觴
卷十一
524葛壯節公父子之忠節
525滿洲八大貴族
526句容笪侍郎
527十六畫人歌
528張巡檢杖太監
529盛京先朝遺物
530李恭毅撫粤時之輿論
531咸豐朝諸臣奏請開捐
532王御史奏殿試不宜專重字體
533祁恭恪奏請鄉會試策問宜定五門發題
534邵青門贈汪太史詩
535錢謙益貢物單
536李鹿山藏書之富
537兄弟武狀元
538湘鄉胡氏多壽
539李繩武生平所值多九數
540餉生
541盛名為累
542河神誕妄無稽
543山東地大震
544湯文正栗主鎮壓五通神
545本朝得統之正
546蒙古十六國部落
547海甯陳氏
548一產三男
549兄弟同科
550叔姪同科
551禮部堂官不由科目
552田文鏡惡科目中人
553楊文乾
554內務府積弊
555趙司空不習禪理
556王蘭生知遇之厚
557雍正時邏察之嚴
558裘文達公課子之嚴
559磨勘官人稱魔王
560順天鄉試四皓
561同宗獲雋之多
562澄懷園風景
563謚法重文字
564小臣得謚
565紀文達硯銘
566潘文恭公之資望
567鷹揚宴
568朱抱經之風義
569楊愷出入文武兩途
570萬蠶同繭
571祖孫父子鄉貫不同
572兵家護背之義
卷十二
573遣官祭告嶽瀆
574召翰苑諸臣番上應制
575京師四時之景物
576打莽式
577打滑撻
578聖祖杜漸防微
579三歲誦唐詩百首
580于清端築長牆以禦響馬
581帝王深通內典
582嘉禾一莖三穗
583葉金城暢春園之布置
584杜文端恩遇
585湘淮軍志
586庚申和戰之紛議
587都門花事
588戊午北闈之獄
589竹垞先生風趣
590雅賺美貶
591朱竹垞上纂修明史總裁書
592萬季野少未知名
593萬季野父子之狷介
594馬三代
595趙秋谷私淑馮氏之論詩
596再到亭
597秀水朱十以七品官歸田
598施愚山造詣之精粹
599李侍御有海忠介之風
600韓文懿公不阿流俗
601翁叔元劾湯文正
602本朝諫官以楊以齋為第一
603本朝科場各案
604順治丁酉科舉人在瀛臺覆試
605程可則並未終身擯棄
606兄弟迭掌文衡
607賈國維
608廓爾喀賀教匪蕩平
609攝行郊壇大禮
610澄懷園賦詩書扇
611圖像紫光閣
612毛西河逸事(三則)
613湯貞愍舍生取義
614吴梅村有難言之隱
615孫承恩不肯欺君賣弟
616國初狀元多補應殿試
617汪杜林未官庶子
618來文端力保舒文襄
卷十三
619聖祖之孝
620殿試進呈卷
621鼎甲不利
622孫北海集古句戲張爾唯
623朱勇烈威名
624西南兩子
625唐子方自有平生
626黔中三奇男
627朔方備乘
628張文和歷主試事
629張文和馭吏之嚴
630賜金園
631世宗停止浙江鄉會試
632北場鄉試不利午科
633高宗賜沈德潛詩
634厲樊榭
635鄭板橋
636閻百詩天質奇鈍
637黃俞邰評騭周亮工
638藍太守臺灣論
639惠門四子
640姜西溟哭容若侍衞詩
641黃莘田十硯齋
642姜西溟夢梨詩
643洪北江詩評
644莊炘輯王深甯遺文
645純廟題東坡玉帶詩
646劉文定父子之清貧
647桐城張氏兄弟四任江蘇學政
648張廷瑑之謹畏
649張文和之名言
650鄂文端警世之言
651世宗謹小慎微
652西林相國評杜詩
653世宗優禮蔣文肅
654滿漢大臣班次
655張文和闈中對月詩
656本朝寛文字之禁
657孫侍御記問之淵博
658嚴沆相士之公明
659嚴侍郎父子俱有聲臺垣
660甘泉黃隱士
卷十四
661朱石君衡文之精
662凌廷堪不好八股文
663捐納之弊
664易堂九子北田五子
665西泠十子
666海內八家
667陳恪勤公虎邱詩
668官員親老陳情之例始於乾隆朝
669陸朗夫中丞清德
670旌表烈婦(二則)
671徐華隱讀書法
672錢文端積雨詩
673粤東伍氏刻書之多
674阮文達識拔譚瑩
675程侍郎預知亂事
676錢文端題帳詩
677蔣伯生大令彊項
678七十二槐堂
679于清端嗜酒
680王■〈艹巳〉孫文集編次失當
681四名四友禾中四友
682優貢之名貴
683法式善之謙下
684後三高
685繆炳泰以寫像受高宗知遇
686顧禮琥以舉業雄吴中
687滿洲尚武之風
688聖祖幼冲
689高宗崇奬風雅
690繪功臣像
691十五老臣
692文相國在總理衙門遇事持以定力
693京城雉堞之數
694大臣奪情
695嘉道以前部曹重於翰林
696度支考
二筆
序
卷一
1 本朝肇基王業
2 太宗伐明
3 本朝開國方略(九則)
4 何文端進德之勇
5 鄂文端有古大臣風
6 鄂文端力保孫文定
7 雷翠亭持躬之正
8 雷翠亭劾奏余棟奪情
9 顧琮之風節
10羅臺山逃儒入佛
11本朝沿襲奉聖夫人封號
12禮烈親王(二則)
13怡賢親王
14鄭獻親王
15鎔化內府金鐘
16翁文端兩為祭酒
17文淵閣典守官
18布衣胡文忠之死
19簡儀親王有志聖賢之學(二則)
20范文肅三大議
21盛京庫之老熊皮
22裘文達進呈歐陽文忠像
23嘉慶辛酉科詩題
24士大夫之諂媚
25朱文正奏免翰林即席賦詩
26朱文正清德
27滇省運銅差之苦累(二則)
28宋牧仲恩遇之隆
29伍彌泰之於和珅
30鄒一桂以謹慎受知
31張清恪禁止餽送檄
32聖祖留心書本之諭
33阿文成之於岳大將軍
34武臣以詞賦受知
35徐文穆題戲臺聯之寓意
36李衛不禁娼賭之用意
37蔡以臺鬻妻養母
38劉文恪清理甘肅庫虧
39邵二雲幼時之逸事
卷二
40太祖教訓諸公主
41蔣韶年之孝行
42童臬司清理山東積案
43隨園女弟子湖樓請業圖
44江南大營文武死事略
45金陵問答篇
46魏文毅之先見
47聖祖呼李文襄為真御史
48熊文端為經筵講官
49李文定之氣度
50李文定之鄉望
51徐公肅之風節
52桐城張氏簪纓之盛
53劉文正之持正
54鄂文端佩三省總督印
55鄂文端之謙抑
56李文貞之知人
57汪氏節母樓
58神童馮福基之殺賊
59學政關心民瘼
60魏敏果疏駁科臣之奏
61阮應商駕馭猾吏
62奏給白英子孫世職
63李侍御鐵面冰心
64偽朱三太子案
65命婦榮遇
卷三
66曹文恪疏請御製祭蝗蝻文
67皇帝老爺
68鄂容安賜謚剛烈
69于清端之廉儉
70陳恪勤任縣宰時循績
71海蘭察有殉節女伶
72聖祖稱完顏給諫為大儒
73于清端畛念饑民
74于清端憂讒畏譏
75郭琇胡煦之被誣
76借馬詩
77西陲貢瓜
78王漁洋前身為高麗國王
79粤東西兩撫之齟齬
80虎入年大將軍宅
81賜藏佛
82宸萼集
83鴻博主試之被嘲
84吴薗次崇尚風雅
85詩帳詩枕
86葦閒集之諷刺
87沈夫人佐守廣信
88沈文肅之恩遇
89聖祖聖孫至德同揆(二則)
90葉文敏之居鄉
91王西樵激厲後生之語
92周氏一門風雅
93秀水三李
94王漁洋詠紀阿男詩
95朝鮮重翁覃溪詩
96中興將相多起家幕僚
97柏葰卻朝鮮王贈金
98一百三歲老人應會試
99本朝三元
100遂園耆年禊飲圖
101賜耆臣紫繮
102澄懷八友
103翰林特簡知府
104南書房舊直廬
105國學東廂丁香花
106訥親之功過
107乾隆初年內監三姓
108諭旨前軍機署名之例
109潘德輿之學行
110林文忠辭南中紳民贖鍰之舉
111湯文端受知三朝
112湯文端之治獄
113西選年選佟選
114姚朱王之逸事
115王次山之志節
卷四
116關忠節早定死志
117裕靖節為余步雲所陷
118松文清受知宣宗
119松文清之忠廉
120父子同時為督撫
121楊忠武歿後之恩諭
122顧棟高奏對質直
123前明後裔襲封之特旨
124謝濟世劾田文鏡
125孫文定上封事之有膽
126周曾發請停造乾清宮
127施世綸政績
128給事中封還紅本
129藍理開濬天津水田
130王西莊之涵養
131王掞因請建儲獲譴
132魏青天
133高文良政績
134尹文端不存私見
135齊召南之奏對
136聖祖之遠慮
137趙恭毅不畏彊禦
138趙恭毅政績
139蔣伊繪十二圖進呈
140金溶非阿附師門
141德格勒奏劾明珠
142呂孝子
143嵇文恭精於相士
144順治朝之大學士
145吴堦首發林清之變
146薇垣五名士
147前輩待通家子弟之嚴
148傅文忠得納誨之道
149年羹堯之兵法
150岳威信之兵法
151桐城古文派之源流
152姚惜抱有儒者氣象
153索氏之國恩家慶
卷五
154高郵王氏傳家忠孝
155王東槐風節
156英文莊公辭婚
157聖祖垂詢孫赤厓
158錢錦城乞錢朝鼎副憲作詩序
159未過門守貞
160推恩壽母
161南齋遺跡
162輦下十子
163姜西溟典試獲咎之冤
164國初江浙士大夫以立社自豪
165陸建瀛為軍興第一罪魁
166張石洲之植品
167祁鶴皋薦劉澄齋
168霜帷課讀圖
169青浦孔宅
170承平時宮禁之盛事(五則)
171義甯州之得名
172萬文恪督學江蘇
173江陰學使署之燕喜堂
174父子相繼入上書房(二則)
175程春海之博洽
176上齋南齋故實
177顧文端立朝之大節
178范承勛奏除蒙番賦籍
179王閻羅
180格爾古德薦賢
181衞盧龍之治行
182文源閣藏書
183禁科道風聞言事
184胡清恪敢言
185老吏論各省吏事之壞
186常州人才之盛
187常州二申
188乾隆甲子科搜檢之嚴
卷六
189鄉試呈薦官卷之成例
190和珅忮刻
191董文恭不愧為社稷臣
192董文恭臨變鎮定
193戇李
194史立庵之孝行
195李貞女捐產助學
196吴江令郭琇遽改前轍
197姚姬傳為袁簡齋作墓誌
198邵叔宀太史謙德
199紀家詩
200刺史得與千叟宴
201胡煦因著作收入四庫得謚
202黃烈女
203陳宗伯之風義
204進士即授四品官
205順治丁酉湖廣科運之盛
206掌文衡者不必皆甲科出身
207父子同日對策
208殿試進呈前十本之始
209百歲觀場
210紀文達訪獲永樂大典
211紀文達不輕著書之原因
212百歲舉人
213鮑桂星任事敢言
214皇子典學之禮
215程國仁之恩遇
216戴羡門受知宣宗之原因
217李堯棟著述之富
218楊炳之恩遇
219張文和朱文端主順天鄉試及會試
220朱高安之逸事(三則)
221無錫二裳
222新城陳氏之義田
223嚴繩孫難進易退
224嚴蓀友惡偽道學
225秦松齡因逋糧案罷官
226吴興祚之治行
227吴興祚之清貧
228世祖識秦鉽書法
229孫奇逢之氣節
230楊馝之治行
231大秦小秦
卷七
232郭尚書檄毀淫祠
233湯蕭山不為朝貴羅致
234蔡文恭謂位至宰相必敬父母官
235先朝遺物
236安徽失陷之原因
237本朝大案彙記
238王篤以默經試士
239張澄齋之義行
240侍讀學士出為知府
241沈廷芳禮賢愛民
242錢籜石侍郎(二則)
243厲樊榭不修威儀
244六詩三筆之譽
245法時帆詩龕
246朱笥河狷介
247湖州三炳秀州二年
248子孫乞諡
249兩淮鹽員之廉節
250梁章鉅議論之無識
251宮僚雅集杯姓名
252小滄浪七友
253阮文達門聯
254吴熊光致太平之奏對
255朱張議論治體之不同
256憲皇帝臺灣不必建城之諭
卷八
257和珅訐海蘭察之短
258京師官場之稱謂
259吴退旃尚書四反
260光祿卿典春官試
261詩人遭際以沈歸愚為最隆
262吴中七子
263閻百詩題柱語
264惠天牧幼慧
265余仲林古經解鉤沈
266江叔澐不書俗字
267乾隆朝舉經學
268顧棟高篤好左氏
269進呈著述
270書院院長
271召對賜坐
272春官六座六師生
273仁宗留心詞賦
274年終賜福
275成均十器
276講官設坐
277典簿博雅
278聖祖惓念林師
279老胡笳歌
280聖祖憫三等人
281史文靖為年羹堯所薦
282革職知縣即升知府
283一榜三經師
284丁氏藏書
285軍機大臣穿綠牙縫鞾
286夫以妻榮
287鶴樓三絕
288劉端臨之孝行
289淮海四士
290焦里堂邃於易學
291湯文正之禮賢
292湯文正遺事(三則)
293高顧兩家子弟不墜家學(二則)
294盧抱經學士
295抱鐺圖
296何義門身後贈官
297何義門行止不端
298程易疇先生言志
299程易疇為嘉定教諭
300莊廷鑨明史禍與戴名世南山集禍(二則)
卷九
301聖祖處臺灣警報之法
302孝賢皇后
303阿文勤不修刑部則例之用意
304阿里衮管理步軍統領時之措置
305阿文成兵法
306聖祖處置俄國貢使之法
307錢侍郎規皇子不應叱辱大臣
308梁山舟創筆飲
309趙徵君賜錦堂
310丁處士
311髯金瘦厲
312金冬心感惓知己之言
313劉文恪酒量
314曹文正之謹慎
315納木札勒之殉節
316帝師王佐鬼使神差
317老船
318老查少查
319左教諭重名節
320楊文定之操守
321湯西崖懷清堂集
322高宗破格嘉惠耆臣
323李太夫人之胎教
324邵學阯之清操
325尹文端攝九印阮文達攝六印
326孫文定孝弟過人
327京官升轉之變遷
328戴文端■〈血阝〉終典禮
329將帥和睦之效果
330董天弼之忠勇(二則)
331鄞縣史氏之科第
332任啟運受兩朝禮遇
333天人感應之捷
334任葵尊侍御風節(二則)
335鄭環之理學
336錢坫之篆學
337康熙朝廷推之制
338聖祖優禮陳廷敬
339雍正朝加恩士子之曠典
340雍正朝之神靈瑞應
341周系英之知遇
卷十
342海甯查氏兄弟
343金冬心傔從各擅一藝
344聖祖識拔圖文襄(二則)
345明亮
346海蘭察之將略
347胡思顯佐額勒登保
348阿文成之將略
349將才隨地脈為轉移
350曹燠之遭際
351江南父子繼相之多
352臧壽恭與嚴可均極不相能
353嚴可均之詭僻
354西江四戴
355大庾戴氏之恩眷(二則)
356托戴二相之鎮定
357漢臣總理內務府工程處
358可亭相國享年之永
359郎中驟擢侍郎
360額勒布官兩淮時之清廉
361吴槐江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62漢壽亭侯顯靈
363凌曉樓貧而好學
364嘉道閒漢學家流別
365桐城古文派源流
366鷓鴣米
367楊夢槎被禍
368嵇文恭清操
369國初滿洲武將得力於三國演義
370牛守備為民請命
371聖祖垂念寄暢園樟樹
372考試精於書法之舉監生員
373何義門索還門生帖之異說
374錢南園通政之敢言及清廉(四則)
卷十一
375本朝狀元總數及常熟科名之盛
376畢秋帆發庫銀賑濟
377畢秋帆壽和珅詩
378吴文節被害堵城
379世亂見孝子家貧出忠臣
380殿廷考試專尚楷法之由
381李衞興浙江水利
382和珅有兩大父
383郭君治老壩工
384鄧完白書名
385鄧完白立品
386陸朗夫中丞之鎮靜(二則)
387徐念祖通壬遁之術
388元旦恩錫筵宴
389乾隆乙卯鹿鳴宴
390馮景夏之愛士
391知州得蒙恩賜
392李文勤公掌度支
393施愚山道學為詞章所揜
394史閣部孫
395福康安周旋海蘭察
396趙恭毅清節
397阿文成之器量
398阿文成之遠慮
399魏文毅借史事進諫
400紀文達奏對之敏
401高文恪結歡內侍
402宣宗節儉
403聖祖鑒魏敏果之無欺
404韓文懿以時文受知聖祖
405宋牧仲求聖祖御書
406博學鴻詞卷
407太宗寛宥石廷柱之戇直
408嵇文恭公改避生日
409李鴻藻恩遇
卷十二
410塔忠武之忠勇慈祥
411多龍鮑虎
412朱朶山六易官階終於六品
413福文襄拒南掌求礮
414福文襄被異數有十三
415汪文端公太夫人家教
416汪文端之相業
417高宗不沙汰僧道
418趙秋谷不滿意王漁洋之論詩
419進呈名畫
420強記之法
421水晶眼鏡
422大挑原始
423蔣文肅之恩遇
424南薰殿列代帝后圖像記
425緬甸進平定回疆賀表
426曹學士為國初理學名臣
427朱伯韓力保張忠武
428李文恭深慮粤逆之不易制
429海昌三異
430陳編修力辭薦舉
431仁宗信任李忠毅
432柴虎臣之學行
433無錫秦氏多壽
434蜈蜙八字牆
435齊召南敏悟
436潘孝子
437方侍郎古文
438吴徵君生有宿根
439梁山舟逸事(二則)
440姚啟聖平臺灣之謠讖
441本朝文臣改武之始
442兩大詩家
443黎吉雲疏陳兵事之先見
444黃輔辰貧不廢學
445批斥姚祖同存心刻薄
卷十三
446聖祖至德純孝
447李惺長髯之榮遇
448算學啟蒙重入中國
449張石州之狂放
450羅壯節不愧循吏
451王漁洋深以開捐為非
452卓文端充兼尹之久
453太祖躬行節儉
454乾清宮先朝戰圖
455國初八旗兵善以少擊衆
456林文忠公創設信礮
457林文忠辦理河工之精核
458鄭夫人對門下士之言
459請增至聖誕辰祭祀
460琉球臣服本朝之恭順
461多隆阿之將略(二則)
462陳岱雲之氣節
463崑山徐司寇鄉居怙勢
464李學士應制詩之得體
465汪容甫少時之狂放(二則)
466湯文端小節必謹
467世祖稱賞萬古愁曲
468陶紫笥之志節
469沈端恪儒釋之奏對
470曾文正公願法林文忠
471宣宗勤政
472張忠武逸事(二則)
473董文恪力變川省華侈之風
474何子貞手鈔東華錄不載之事
475人肉價值
476同治間奏裁南河官缺
477積古齋鐘鼎款識
478林文忠封翁飼鶴圖
479舉人擢用翰林
480李文勤之權變
481張亮基卻河弁餽金
482殺賊改為撫賊
483仁宗賜百文敏子名札拉芬
484黃翼升始任長江水師提督
485黃翼升識拔鮑超
486曾威毅撫晉之政績
487吴文節逸事(二則)
488花杰誣劾戴文節及狀元洪瑩
489仙鶴齡因賀表獲咎
490新進士條奏地方利弊
491聖祖決計親征準夷
卷十四
492紀列聖御世諸大政
493勞文毅公膽識
494以父舉子
495以兄舉弟
496以子舉父
497趙襄壯公操守
498楊忠武公福將
499吴文節公卻鹺商羡餘
500鄧廉訪守南昌
501鄒侍御劾黃縣相國奪情
502本朝特科得人之盛
503劉忠壯公誓為厲鬼殺賊
504翰林須留心詔敕
505孝賢皇后賢淑
506禁用寛永錢
507西域地名沿革
508賽尚阿劾駱文忠
509世臣詩稿之謬
510呂陳欽佩張石州之學行
511搜求古磚
512莫侍郎耿直
513俞正燮久困公車
514齊勇毅公威名
515齊勇毅公不為軍士請賞
516蘇侍御請罷黜穆彰阿
517趙學彭不踰家法
518祁恭恪公精於讞獄
519閻百詩孝行
520休甯二江
521胡稚威臨歿語
522陳太僕書法
523謝山先生碎鄉賢祠木主
524當陽縣白蓮教
525閻百詩榮遇
526營謀薦鴻博科(二則)
527卻金亭
卷十五
528太祖敷教明刑
529葉赫貝勒識太祖為非常人
530太祖設四關與明互市
531太祖擊敗葉赫哈達(二則)
532王壯武公不愧儒將
533以諸葛武侯相比
534臺灣鎮道得奏事
535額威勇公將略
536額威勇無子
537愚民惑於邪說
538議考試廢制義
539俄人求內附
540陳總河杖留夢炎像
541李星來善易數
542羅壯勇公少時逸事
543羅壯勇公鬻妻
544青田一鶴
545夢中預識座師
546夢應三元
547蕭尺木畫
548卻獻白雉
549進白鷹海東青
550陳恪勤公風雅
551逆旅主人饋陳恪勤公米
552賜硯
553宣宗慰黃勤敏公悼亡
554桂廉訪臨歿時馳書左恪靖
555李愍肅殉難武昌
556裕莊毅公用法之嚴
557裕莊毅少時之貧
558上元縣劉公殉難
559文與也耿介
560佳山堂六子
561徐徵士善鑒賞
562汪堯峰以古文自矜
563嚴蓀友善繪事
564達情鑼
565胡胐明蒙賜御書
566文宗止決湖水灌揚州之議
567聖祖惡喫烟
568鄞縣藏書家
569嚴冬友侍讀友慧
卷十六
570王白田性情之介澹
571歡喜老人
572仁宗尊師念舊
573黃勤敏蒙三次賜壽
574六安州進茶之擾民
575臧在東經學
576郭頻伽萬梅花擁一柴門圖
577阮文達愛才(二則)
578嘉慶紀元之孝廉方正(二則)
579康熙朝試鴻博之寛
580集議國政大臣見諸王不得長跪
581先授編修後選庶常之奇遇
582劉正宗修怨於施愚山
583毛西河拒奔女
584張鵬翼篤信程朱
585賜大挑舉人葛紗
586杭堇浦怨全謝山之由
587栗恭勤殫心治河
588吴穀人祭酒之遺澤
589湯海秋著浮邱子
590吴兆騫有名士習氣
591宣宗識拔陳碩士
592宣南話舊圖
593李文定薦舉人才
594梅村十子詩序
595崔黃葉王黃葉
596聖祖稱陳汝咸為好官
597陳紫芝在臺垣之風節
598阮文達重建曝書亭
599江鄭堂在儒林文苑游俠之間
600阮文達推重經學
601謝金圃識拔汪容甫
602吴薗次奉詔譜楊繼盛傳奇
603段秀林精於騎射
604陳厚耀以算學受知聖祖
605王應辰以驕抗賈禍
606康紹鏞專心掌故
607鍾懷之謙抑
608劉文清勗焦循改習經學
609以佐雜至大官
610小李將軍
跋
三筆
序
卷一
1 貶斥道教之歷史
2 劉師恕奏請飭繳海澄印信
3 韓良輔由武改文
4 康熙朝任官不甚拘中外資格
5 何世璂沈廷正理學門戶之見
6 張楊園家教之嚴
7 洪稚存賜圜不由朱文正之力
8 杭堇浦上疏抗論時事
9 吴菘圃協揆之文章經濟
10馮柯亭能以禮事親
11朱文正病中為曹侍御作墓銘
12陸太常深得士心
13世祖襃卹遺忠之優厚
14康熙季年疏請建儲獲譴之御史
15賢婦寶守先集
16戚瓶谷占驗之學
17劉蔭樞中丞之敢言
18劉中丞以權術革除門稅
19聖祖旌龔蘅圃侍御敢言
20劉孝子
21宣宗推恩廉吏後裔
22父子同官之恩榮
23王文靖奏罷招民知縣
24皇子臨大臣喪之典禮
25本朝裁抑宦官之始
26聖祖追諡勵杜訥
27于襄勤任縣令時之得民心
28聖祖推恩于襄勤之父
29借鈔內府祕本之私見
30竇東皋黨附和珅之傳疑
31嵇文恭不為和珅書楹帖之委曲
32耿精忠有賢母
33太白山人
34蔣予蒲見理不明
35蘇瑤青女士之才節
36謝濟世不屈於學使
37朝鮮在中江互市之例
38洪稚存詩讖
39王麟瑞無愧為孝廉方正
卷二
40強忠烈首破李文成逆謀之功
41轉庵上人
42秦文恭薦名醫徐靈胎
43蔣恭棐兩宴瓊林
44沈徵士不以貧窶廢學
45王進寶興陝省屯田之利
46吴廷楨張大受顧嗣立之恩遇
47聖祖賜曹寅母御書匾額
48聖祖諭殿試之大臣子弟皆置三甲
49湯文正之清廉
50秦大士未貴時之志節
51汪師韓編修為妬婦所累
52楊文定疏請加增甯夏鄉試中額
53聖祖垂問楊文定之乏嗣
54聖祖知應先生之名
55宋文恪拒絕暮夜餽金
56朱之弼奏除撥兌之弊
57康熙初年八旗僕婢自盡之多
58芷僊書屋圖
59林烈婦
60董文恭之謹慎
61悲唐行
62康熙癸酉科鄉試之都下謠言
63李如蘭由教官累遷至藩司
64王以鋙兄弟同掇巍科
65范忠貞對耿逆語之嚴正
66高宗元旦御製詩之佳讖
67昭陵前石馬
68陸朗夫之忠清
69崇文門關吏需索之苛
70盧抱經憐才愛士
71盧抱經之遺澤
72唐確慎繪夏雨驅蝗圖
73斷釵吟圖題識
74何文貞進呈講義
75閻百詩渥承朱邸眷睞之異說
76仁宗以莊敬日彊健行不息二語分鐫寶璽
77仁宗注意治河
78宣宗俞允文信國從祀文廟
79王文貞奏罷張魏公從祀帝王廟
80朱石君太傅之寛仁
81朱竹君視閩學時逸事
82盧抱經校書之勤
83孫文定未貴時逸事
84雷甯化視浙學時逸事
卷三
85姚端恪之謹慎
86聖祖休致乞假詞臣之用意
87國初准新進士自陳任吏與否之例
88蔡文勤極言詭隨之弊
89隆科多以沈端恪為諍友
90沈端恪力爭耗羡歸公之議
91世宗嘉浙人自新之速
92李文貞好為坊社選文
93劉孟塗逸事
94世宗慰留朱高安語
95世宗諭應試貢士語
96汪孟鋗初到內閣口號
97吴省欽選館授職擢侍讀諸詩
98科名遲速先後之有定
99李文貞密疏甄別歸休之學使
100高宗襃恤史閣部
101施琅為鄭成功舊部
102王文靖請斬吴應熊
103張文貞少時之端重
104聖祖寵任張文貞
105內閣大堂西槐樹
106王玉暎女士書畫
107馬江香惲清于二女士書畫
108楊大瓢才子孝子
109沈歸愚不答日本人書函
110阿文勤劉文正識朱文正於初中鄉舉時
111朱氏兩神童
112陳文肅少賤習勤之效驗
113湖南衡州府九釐餉
114雍乾朝官吏遷轉不循尋常階級
115梁文定所歷官階之殊異
116李芝齡學使力阻顏巡撫丈量黔省地畝
117宣城梅氏稽古之榮
118楊至堂之事功學問
119蔣作梅令南川時政績
120南亭老人七世一堂
121傅忠毅奏減慶陽府賦稅
122聖祖加恩傅忠毅生母
卷四
123南陳北李
124南陳北崔
125詩家三王畫家三王
126朱文正與紀文達同赴翰林苑上任詩
127高文良和風拂人之時評
128葉星期初不滿於汪鈍翁
129黃太常密陳平臺灣鄭氏方略
130武進士臚唱誤班降甲
131周興岱因規避大考獲咎
132朱竹君之不肯和同
133駁斥錢楷閉門求雨之奏
134廣興周廷棟因民謠獲罪
135景德因奏請萬壽演戲獲咎
136幼女叩閽求赦父罪
137高宗加崇學官品級
138特旨免貢長江鰣魚
139言氏譜系之傳疑
140聖祖親題熊學士閑道錄
141周文恭召對語
142部曹翰林之出入
143祖孫兄弟分占三頭
144李孚青十六歲入翰林
145世宗伺察之嚴
146清漢合璧之殿試策
147徐士林兄弟之清操
148李鶴峰有人倫鑒
149孫文靖參幕職時之器識
150張彝嘆可謂闇修篤行之士
151吴珂鳴以舉人同與新進士殿試
152康熙癸巳萬壽恩科榜之姓氏
153破肚將軍
154藍義山諸弟均具文武才
155奏免昌化浮糧之始末
156陳左海之學行
157陳左海主講書院之得士
158乾隆四十一年西師凱旋宴
159謝御史陳情疏
160李紱謝濟世劾田文鏡案
161陳法之摻行
162時憲書增注六十干支始於乾隆辛卯
163駱文忠平石達開之童謠
卷五
164王東皋操行之清矯
165姜制軍幾誤劾傅同知
166王壯武之軍制
167王壯武張宴九嶷山
168通州為漷縣舊治
169社稷壇禱雨用玉
170高宗午門受俘詩
171乾隆朝之正殿朝會
172有裨實用之國語
173林茂之之耐貧
174王漁洋謁邵潛夫布衣
175西人受困於嵊縣鄉民
176徐時棟《偷頭記》
177宋尚書平亂之鎮靜
178趙恭毅撫楚時微行察事
179福康安威福自恣
180李淩漢捐貲平楚蜀險灘
181鄧嶰筠奏免潁州婦女隨犯答配之舊例
182唐鏡海感化苗民
183木龍為治河利器
184黃河水汎之羊報
185李良年之立品
186海蘭察有忠勇之子
187孫文靖從征緬甸時遇險
188鄞縣阿育王寺忍辱松
189顧祖禹不願列名一統志
190方輿紀要為人訾議
191周制府刊行晉略
卷六
192嚴士鋐不畏彊禦
193列聖呼范文肅官而不名
194世祖起復劾馮銓諸臣原官
195聖祖書三藩及河務漕運三大事於宮中柱上
196靳文襄與廷臣治河議論之異同
197洪稚存奏劾諂事和珅諸人
198張文端兩次奏請聖祖多留江甯一日
199陳鴻應詔陳言之剴直
200聖祖察熊文端遺疏薦熊本之虛偽
201張文端為王敦轉世
202姚立德協守東昌府之鎮靜
203畢秋帆力保張回子之不反
204邱象昇為刑官時之寛恕
205比翼朝天圖
206鄒宏志上拒賊復城圖
207劉文清姬人精於書法
208監挑大臣器度之不同
209彭兆蓀不徒以文字見長
210趙清獻折獄之神
211孫襄武之戰功
212熊一瀟停改授併關卡之奏
213甘莊恪以強項受知兩朝
214直省明倫堂聯語
215韓文懿自陳無政事才
216史文靖奏請溧陽縣改隸鎮江府
217曾文正加惠皖中經學大師
218曲沃裴氏兩世以貲郎致貴顯
219裴中丞增開黔省鉛礦
220高文恪奏進漁戶所獻玉印
221李穆堂陣法鎗制之論
222世宗加恩陳時夏生母
223聖祖賜蔡升元葬親銀
224聖祖加恩范承勛之優渥
卷七
225李文恭力持折南漕之不可行
226李文恭逸事
227袁厚安編修因考差改官主事
228孫豹人對於吏部集驗之措詞
229于清端在故鄉築堡禦盜之議論
230吴自高無媿清選
231周雨甘諷諭教官不惡而嚴
232陳稽亭之行誼
233京師各部院樹木之瑞異
234準噶爾內屬之瑞徵
235黃葉道人對錢謙益語
236盧宗漢播造岳襄勤謀逆謠言
237世宗密訓李衛
238盧魯生劉時達偽造孫文定奏稿案
239于清端深得羅城縣民心
240暢春苑前小溪內蚌珠
241烏什火銃之及遠
242翰林苑禁忌
243乾隆再征伊犁時之瑞應
244高宗賜裘文達繼母生母匾額
245傅文忠身後贈郡王爵銜
246高宗賜陳文勤予告詩
247鄂文恭由筆帖式升至巡撫僅六年
248聖祖察施世綸處事之偏執
249聖祖詔封長白山神
250聖祖詔繪覺羅武默訥像
251李文恭論政語
252蔣師爚深得士心
253萬氏八龍
254談天三友揚州二堂
255焦虎玉童年精於算術
256揚州姚老人
卷八
257朱文正與吴重光足為上官屬吏之法
258李孝臣之文行
259汪對琴珍守惠定宇後漢書訓纂稿本
260戴東原幼時之質疑問難
261王心敬得李二曲理學真傳
262孫若羣之嚴正
263湯文正許張仲誠為真儒
264白莊恪公請改孔氏族人宰曲阜縣之例
265豫東二省巡撫加提督銜之始
266世宗信任李衛之專
267阮文達之祖德
268姜西溟自信可錄者三事
269三張力爭專用捐貲運饟人之議
270張司寇之鯁直敢言
271韓文懿失恩眷之由
272徐文穆不附明珠
273世宗稱余甸為直臣
274高裔之孝行
275湯文正得吴民三湯之稱
276朱高安不以疾引去之用意
277楊文定朱文端臨終時天象
278彭訒庵在粤東之名績
279胡興仁生有福慧
280胡興仁為守令時之才智
281熊少牧之列史
282倭門四忠
283宣宗稱羅澹村為本色書生
284曾文正奏復羅澹村■〈血阝〉典
285世祖寛容陳名夏
卷九
286松文清之遺事
287羅文僖少年時志趣
288聖祖垂念沈文恪
289石渠寶笈之璽文
290湖南士民為謝濟世訟寃
291胡文忠學問為勳烈所掩
292李肅毅昆季之恩遇
293呂斆孚於七齡時割股
294王武愍公殉節武昌
295朱張對於紳士抗糧案寛嚴之不同
296張文和辦理山左亂事之寛厚
297劉忠壯國爾忘家
298張鑅奏併大差之惠民
299陳文恭宦蹟圖
300湘省大員會劾曾文正
301周蘭坡令廣昌時之循績
302鄒小山請罷許容巡撫湖北之風力
303江左三鳳皇
304葉燮與陸清獻同列彈章之欣幸
305三風太守
306筆估鐫字筆管之原始
307丁娘布
308高宗歸政之年與堯相同
309張董世以繪畫供奉內廷
310聖祖善射
311鄭際昌注釋陶文毅詩之有裨掌故
卷十
312劉蓉力辭曾文正薦章
313科名佳話
314紀文達硯銘之用意
315仁宗留意微員
316陶文毅以敢諫結主知
317上元節調將之故事
318仁宗因得雪加恩朝臣
319遇雪聚飲陶然亭之雅會
320本朝錢法源流
321本朝與前明宮中費用之比較
322鐵面學道
323郝浴出處之恢奇
324宮中祭五祀日期
325吴將軍父女之風雅
326陳文恭撫吴時逸事
327顧蒓奏疏之敢言
328孫詔成杖責滋事宮監
329托碩使俄訂約事之駁正
330張如緒告養親之恩榮
331行裝佩荷包飄帶之原始
332乾隆七年置樂部
333張文毅廣哀詩
334欽天監推算歷法之乖錯
335本朝萬壽開科原始
336王玉■〈殿上玉下〉中武科三元壂
337耆壽得玄孫者古今僅有六人
338世祖能容楊雍建之直諫
339楊雍建宰高要時惠政
340名臣子賢否之不同
卷十一
341國初鄉會試同考官無定額
342姚啟聖全家之奇特
343徐元文在詞館之榮遇
344高宗追念秦文恭
345高宗賜蔡文恭詩
346梁文莊感激恩遇
347梁文莊無媿清秩
348張學使識拔汪廷璵
349殿廷應試詞賦之體裁
350翰林大考之黜陟
351盧明楷以精於樂律受知
352尹舍人以清白遺子孫
353李文藻才名
354錢竹汀識拔邵二雲
355方望溪為李穆堂譏訕
356名臣不諱言科場夾帶
357世宗破除官員迴避本省之見
358聖祖不苛繩趙恭毅儀節
359梁文莊有古大臣風
360陳星齋太僕被解役囚徒痛毆之巨案
361陳兆崙三次通籍
362錢南園劾奏國泰之勇决
363汪守和宗伯言動悉遵古禮
364驢車尚書
365四三麟鳳二六鴻鸞
366張文和謹身節欲之效驗
367顧甯人之強記
368王漁洋處置貲郎之意見
369梁山舟書名播於日本琉球
370宣南詩會圖
371越中四傑
372湯鵬鐵畫
373本朝列聖多工繪畫
374皇史宬之建置
375高宗宣宗冲齡時之神武
376宣宗臨御初年之謹小慎微
377李天生之豪俠
卷十二
378任象元之學行
379士大夫歸田後之規範
380沈端恪請黜陸王陳從祀孔廟之措詞
381陸耳山四子之乖謬
382吴湛山中丞一歲九遷
383吴中丞奏請弛私渡之禁
384葛世振力辭薦辟
385雍正朝隔省題官之通融
386李天生譏顧亭林好講古音
387董秉純整理全謝山遺集之風義
388孫文定阻子應試
389沈歸愚尚書訓孫語
390尹文達對於僚屬之謙下
391世宗大義滅親之不得已
392聖祖生有聖瑞
393科場加恩大員子弟之成例
394朱文端奏免年遐齡從坐
395世宗恩禮鄂爾泰之優渥
396鄂文端公戒弟侈泰之先見
397大理令之戇直
398列聖不惑於異端
399封印後預用空白之原始
400南樓老人畫冊之遭際
401韓襄毅遺硯之遭際
402張清恪申辯擅動倉穀
403聖祖以張伯行為江南第一清官
404蘇閩士民對於張清恪之感情
405葛壯節緝海盜之神算
406陳文貞得以人事君之道
407陳文貞格於禽獸
408梅定九約束宗族之嚴
409康熙初年災異策問之合於古意
410孔文謤因奏求蓄髮革職
411溧陽松江等處出現玉璽
412聖祖射獵之神武
413武虛谷之行誼
414武虛谷借警墨吏
415阿文成遺事
四筆
前言
判牘餘瀋自序
題識
卷一
1 屠粹忠異遇
2 浙中五君子
3 治水用具鐵簸箕
4 萬經毅然出保方侍郎
5 欽定選刻古今名帖
6 趙秉沖異遇
7 何恭惠名副其實
8 前有孫虎後有李龍
9 趙文楷李鼎元奉使冊封琉球國王
10大興才士舒位
11汪君獨力捐振
12九齡奇字識三才
13天酬孤忠
14王昶錦囊錄人才
15韓心康計退滿債
16胡氏以武科世其家
17王宸作畫助小僕
18嘉慶年間災變
19嘉慶年間異聞
20徐駿恃才累身
21百齡正言責賭
22乾隆年間異瑞
23鄒光駿不以阿堵物污家風
24鮑以文知不足齋
25趙申喬公輔之器
26嘉慶科場關節
27文體不正之禁
28舉人自行具呈官職
29康熙間敕教官不必來京
30雍正初敕舉所知人員
31葉忠節長才潔操
32潘奕雋前屈後榮
33金石專家趙晉齋
34長齡自定年譜記事
35顧炎武論譚吉璁
36郭傳芳尊賢重道
37閻若璩裁衡人物未洗學究氣
38倪長犀慧眼識張伯行
卷二
39孫豹人悔學富家兒
40吴志伊精通絕學
41可惜一日虛度
42仁宗賜詩戴衢亨
43雖遇而終竟不遇
44梁章鉅聞海警狼狽倉黃
45鄭祖琛礮擊英人
46治河名手常出布衣小吏
47韓愈籍貫傳誤千年始得確論
48鄉試副榜充貢定例
49以明遺錢營建崇禎陵
50龔鼎孳愛才若命
51彭孫遹才學
52高宗右文禮士曠典疊加
53拔貢定制之始
54高廷瑤以大挑得通判
55張惡子為文昌帝君
56汪懋麟縱馬察案
57閻循琦與工部相始終
58歐譜聯芳
59子賤後裔漸慎行
60和珅亦少有詩才
61錢灃典衣為陸耀治喪
62錢灃骨鯁直陳
63畢沅勇於任事
64畢沅自比文天祥
65學政銓選屈為知州
66三等狀元與五人郎署
67鮑樹堂高義歸友櫬
68阮元言二通
69仁義將軍王進寶
70厲鶚墓
71人名兩聯工巧絕倫
72王世芳淡視聲色貨利壽逾百齡
卷三
73楊石民諫劉正宗書
74范文程歷相三朝恩禮不替
75周永年治生三變
76陳化成壯烈抗英
77哀忠集紀事四十七則
卷四
78武顯將軍黃標
79江嗣珏清風亮節
80泥金淡墨榮於二品頂戴
81風流太守伊秉綬
82東海高士董樵
83孫承澤辨識印文
84崔紀修渠濬井
85林穆菴依歸程朱志於聖賢
86軍機大臣與宰相
87阮元進書
88朱珪輔政四事
89唐夢賚發憤著書
90見利忘害
91運礮邊疆空勞往返
92減俸銀佐軍需
93橡樹飼蠶
94徐階平夫婦及徐婆綢
95戴震竊書反咎人竊
96再書燒車御史謝振定
97嬃碪課誦圖
98劉斌一門節烈
99豪商黃筠
100蓬門賢母
101顧炎武讀書法
102李顒答友人求評昭明文選
103九白之貢
104綽克渾歌朔風高得侍姬為婦
卷五
105土爾扈特烏錫巴
106莎車大玉
107緬甸受封
108朝鮮舊為兄弟之邦
109黎培敬禮教感苗
110高宗左右手黃廷桂
111黃廷桂忠貞任事
112民傭石瑤臣
113田畝丈量
114徐乾學論古今錢相間行使
115勵宗萬奏請按年齒老壯定教職
116顧琮不自襮
117追封孔子先世
118四川疊遭兵亂地廣人稀
119靈川甘棠渡浮橋
120鮑超治軍
121王守仁遺制
122包世臣去職
123荸臍上貢勞民傷財
124王杰作書不曠日課
125補取備貢嘉惠士林
126汪輝祖論收成豐歉
127趙申喬弟兄受聖祖青睞
128陸燿孤寒立志
129天后除害魚
130長壽老水手
131高宗賜秦氏老人詩
132太常仙蜨
133嵇璜善相
卷六
134御前畫手賀世魁
135金匱黃氏卓行
136李塨篤師友風義卓卓
137陳廷敬革弊除陋清操肅然
138楊賓弟兄求代父戍
139江浙三布衣
140潘檉章修輯明史記
141天壇每歲採藥
142麟慶治苗
143萬承紀造浚河車以利疏濬
144滿洲祭神
145息壤
146金陵遭遇隆恩
147紅蘭主人題才媛朱柔則畫卷詩
148曲阜三顏
149康熙間輦下十子
150乾隆間吴中七子
151柯煜兩捷南宮再膺特薦
152四廉吏之邵嗣堯
153昭代通儒錢大昕
154王士禛風流雅韻
155康熙朝三圖
156廉吏詩人湯右曾
157王懋竑不以三公易其學
卷七
158曹振鏞忝竊榮名
159琦善
160松筠一言救戚人鏡
161衆大臣直言救韓崶
162聖祖褒忠葉映榴
163曾國藩歎李鴻章難與共患難
164曾國藩移節東流
165小蠻童乃頗有膽
166張照撰律呂書
167滿尚書鄂輝
168曾國藩詼諧答左宗棠
169乾隆間河工窮奢極欲
170水窗春囈記鹽務
171有節之士馮樹堂
172江忠源之殉廬州
173江忠源救打虎將
174江忠源集貲振災
175曾國藩家眷不廢紡織
176孫星衍寧得改官不受人惠
177孫士毅濟變之才
178百齡治河
179百齡吏治精勤
180湯金釗父設局施藥
卷八
181楊海梁練兵
182葉觀國視學廉勤盡職
183孟超然代總督却壽禮官民大快
184方觀承片語回天
185方觀承逸事
186曹學閔俠骨熱腸
187浦霖誣良得報
188英和孫玉庭之進退
189科場嘉話
190考卷中之詩讖
191年羹堯家塾門聯
192洪亮吉諍言進董誥
193黎世序創碎石填河
194黎世序之峻介
195吴省蘭恩待故舊
196俞陶泉死於窘辱
197陶澍創彙題之法
198水師提督顏鳴皋
199陳理救釋難婦德及子孫
200李奕疇平冤獄連生六子
201刑部尚書陳若霖
202阮元一舉而三善備
203乾隆癸未科後十名換前十名
卷九
204陳奉茲斡旋卓爾碼加封
205魁倫興福建虧空大案
206黃氏女
207洪氏女
208克復雲南
209聖祖對前明禮文隆渥
210五房六宰相
211王安國窮理持正
212為人奴者上言致死
213裴宗錫官安徽休養生息
214君子相交
215孝子黃洪元為父報仇
216李宗瀚為生祖母服斬衰三年
217李宗瀚文采風流
218李宗瀚孝思純篤
219陸隴其收義女使成佳偶
220乾隆召紀昀屬對
221陳汝咸力闢異端
222命世奇才黃性震
223李長庚翰墨風流
224小襄毅公藍廷珍
225韓鼎晉上疏禁賭
226陳宏謀判案以公為法
卷十
227阮蔡文奮起田間經文緯武
228蔡老虎
229金石學家徐同柏
230涼州人傑柳邁祖
231宣宗褒卹楊延亮
232尹繼善嚴禁漕弊
233倭仁輔導聖學
234張士元耿介
235任蘭枝出使安南
236任大宗活文昌
237范璨以謫廢縣令擢升知州
238九死不悔
239循吏許延敬
240三元及第錢棨
241陳元壽以詩賀子得中三元
242湯先甲應詔言事
243三定魁首
244聖祖教皇太子之勤
卷十一
245國初殿試規格
246桐城風味
247潛山侯孝子
248一代作手嚴繩孫
249錢陳羣遺事
250姜宸英佚事
251沈荃謙和
252仁宗宣宗禮待顧皋
253隸書名手鄧石如
254官無大小在得民心
255書法名家陳希祖
256陳希曾職業勤慎
257徐乾學橫閱碑文
258扣養廉銀助師
259朱厚章五官並用
260蕭山四文士
261世宗慎重文衡
262南梁北孔
263杜立德察疑案
264蔣祥墀父子佳話
265百齡作感懷詩自解
266朝鮮采風錄
267張儲預言
268女媧像質疑
269錢載二事成聯
270梁詩正清勤堂隨筆五則
●出版說明
《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計四十二卷,清陳康祺著。陳康祺,字均堂,浙江鄞縣人,生於道光二十年,咸豐七年中秀才,同治六年舉浙江鄉試,十年成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他在京仕宦十年,一直郁郁不得志,遂投牒乞外,獲准改官江蘇昭文縣(今屬常熟)知縣。罷官後僑居蘇州。卒年不詳。
《郎潛紀聞》專記有清一代之事。陳康祺著此書的目的,他在序中講得很清楚:「甲科通籍,自請為郎,妄意依流平進,樞垣諫臺,尚非夢想。顧不可糜所儲蓄,備官未聞,乃益練習吏治兵制,河漕鹽法,尋討利病,銳意世用。又嘗默究天人,靜念身世,始生之歲,海上兵起,墳墓之鄉,島夷錯居,橫流滔天,匪可坐視,則又羅列書史,旁逮雜家,盟聘和戰,印證失得,渤澥形險,荒裔記載,■〈度攵〉門人海,目營心維,條件掇拾,觕可玩索。」作者生長於列強紛至沓來之時,清王朝內懮外患的迫蹙形勢,對他的思想不能無所震動。可以看出,陳康祺著此書,是含有備以經世致用的深意的。
《郎潛紀聞》的內容大致可分五類。一記文苑士林之事。或敍佚聞,或錄詩文;剖析學術源流,品評書畫得失,此類數量最多。一記宦海官場之事。陳康祺深惡晚清吏治的腐敗,書中對貪官污吏、佞臣奸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比較剛正、廉潔的官吏,則倍加贊賞,此類較能反映作者思想的積極傾向。一記典章制度。如所敍賜謚之例、科舉之制、湘淮軍志、翰林規則等,都有一定的參攷價值。一記社會情況。如三筆卷四記清初廢明末三大餉,按萬歷年間稅額徵稅,以冀緩和當時的矛盾,但有的地方百姓却反而因此加重了負擔;又如二筆卷十記康熙年間江南湖邊人民無地交稅等情況,也都是較可寶貴的材料。一記所謂聖君隆治。此類數量較少,但多為阿諛之詞。此外,書中還記敍了一些奇聞趣事等。總之,《郎潛紀聞》涉及的內容較廣,材料較多,是清代一部比較著名的史料筆記。
但是,由於陳康祺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立場上,不可避免地要竭力吹噓清王朝的聖治武功,因此,書中也有不少牽強附會、歪曲歷史之處,如初筆卷十三說:「文字之禁,以本朝為最寛。」又如二筆卷十三襲前人之說,稱:「薩爾滸之戰,太宗以三十精騎敗明兵四十萬」等等,都是與史實不符的。劉承幹說此書「浮言正不少」(《明史例案》),比較客觀地指出了本書存在的問題。
《郎潛紀聞》二筆又稱《燕下鄉脞錄》,三筆又稱《壬癸藏札記》。陳康祺在序中說:「編十四卷為初筆。二筆以下,踵付梓人。」在三筆中,也常以「前二筆」、「二筆」稱其書,可見,他原來就有把這部筆記統稱為《郎潛紀聞》,而別以初筆、二筆、三筆之意。為統一書名,今分別稱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
《郎潛紀聞》有光緒年間的初刻本、宣統年間的掃葉山房本,民國時期的《清代筆記叢刊》和《筆記小說大觀》也均收入。點校本以初刻本為底本。整理中,除加標點外,還做了如下幾件事:一、初刻本原無小標題,掃葉山房本雖然增之,但舛誤或不確之處頗多,今以掃葉山房本小標題為主要依據,酌加改易。二、原刻本多有避諱字,如淳作■〈氵亨〉、玄作元等,今悉予改回。三、書中有若干明顯錯誤,如徐徽言作徐言、錢曾係錢謙益族孫而誤為族子等,凡此種種,均予改正。原書誤寫的,改正文字以[]表示;原書脫漏的,補寫文字以()表示;原書增衍的,刪略文字以〈 〉表示。
點校容或有錯誤之處,謹希讀者不吝指正。
晉石 一九八三年一月